上世纪30年代,也就是二战爆发前的几年,美国贝尔飞机公司根据“轰炸机驱逐战机”的战略构思,开发了YFM-1 Airacuda重型战斗机。这款飞机是专门为应对敌方轰炸机而设计的,旨在通过强大的火力与机动性消灭敌方空中威胁,也是贝尔公司设计的首款军用飞机。与传统战斗机不同,YFM-1的外形更像一架双发轰炸机,它的设计与当时其他战斗机有显著不同360配资在线配资,成为了一个鲜明的尝试。
从外观上看,YFM-1的设计并不像传统的战斗机,更接近于一架双发轰炸机。机身没有常见的突出驾驶舱,而是在机头的上半部分装有一块圆润的玻璃座舱。机体后部则向上收拢,保持了常见的水平尾翼与单垂尾的结构。它的机翼为中单翼设计,翼前缘略微后掠,翼后缘平直。飞机的两个发动机舱分别安装在机翼的上方,后向驱动着三叶螺旋桨。所采用的艾里逊V-1710-41型V12液冷发动机,能够通过涡轮增压提升输出功率,单台发动机大约能输出1000马力。
展开剩余76%飞机的战斗舱位于发动机舱前端,舱体和驾驶舱一样,采用透明玻璃结构。在武器方面,YFM-1装备了一门37毫米M4型加农炮,这款火炮是由一名炮手操作,每门炮的备弹量为110发。37毫米火炮可以发射高爆弹或穿甲弹,具有强大的打击能力,尤其是在500码(约460米)距离内,穿甲弹可以穿透25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。火炮安装有陀螺稳定器,炮手通过光学设备进行瞄准。火炮的初速为610米每秒,射速约150发每分钟,提供了较强的打击威胁。
YFM-1的驾驶舱设计容纳了两名机组人员:正、副飞行员,其中副飞行员还兼任领航员。同时,无线电员则坐在机体后部位置,在机身两侧的气泡式窗口内操作机枪,用来防范敌机的尾追攻击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架飞机还能够携带一定的航弹,执行有限的轰炸任务,尽管其最大载弹量只有600磅(约270千克)。加上两门37毫米火炮,理论上它对地面目标也能构成不小的威胁。
然而,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。1939年9月,YFM-1的首架样机进行了试飞,结果发现问题重重。首先,武器系统就存在明显的缺陷,600磅的航弹载荷对于这样一款战斗机来说显得过于冗余,而且37毫米火炮的对地打击效果并不理想。火炮的位置与设计限制了其有效性,尤其是在开火时,炮舱内会充满浓烟,炮手的作战环境变得异常困难。其次,动力系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,艾里逊V-1710-41发动机虽然拥有冷却系统,但地面时并不能完全依赖此系统散热,飞行时才得以依靠气流进行散热,这意味着飞机在地面时需要被牵引,否则发动机容易过热故障。此外,发动机的增压器也频繁出现故障,给飞机带来了更多的麻烦。
另外,由于飞机采用了推进式动力结构,其飞行控制系统也与常规战斗机有所不同。试飞员普遍反映,飞机的操控性较差。在试飞过程中,炮手并未参与,但设计者也深知,若飞机出现故障,炮手的逃生问题将非常严重。他们可能会被强大的气流吹向飞机尾部的螺旋桨,造成致命伤害。为了应对这一问题,设计师后来增加了爆炸螺栓装置,炮手在跳伞前可以启动爆炸螺栓炸飞螺旋桨,但这一措施的可靠性依然受到质疑。
YFM-1最终只生产了13架,包括原型机在内,并且有三个不同的版本。经过一系列的试飞与调整,后续版本对发动机等部分进行了优化,将其更换为艾里逊V-1710-13型或V-1710-41型,但这些修改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飞机存在的各种问题。尤其是作为一款战斗机,YFM-1的飞行速度仅为400多千米每小时,显然在当时的战斗机中处于劣势。即便是与轰炸机相比,其速度也显得十分低下。例如,B-25J双发轰炸机的最大航速为438千米每小时,B-17C的最大航速为520千米每小时,而He 177轰炸机则可以达到523千米每小时。这样一来,YFM-1能够追上的轰炸机实在不多,它的“驱逐轰炸机”任务显然难以胜任。
由于存在诸多技术问题,且当时盟军更需要的是航程更远的护航战斗机,而非这种特殊的重型战斗机,YFM-1在1942年左右被彻底放弃。XFM-1(即该飞机的首款原型机)的空重为6067千克,最大起飞重量为9809千克,机长13.67米,翼展21.29米,机翼面积63.5平方米。它的最大飞行速度为446千米每小时,巡航速度为393千米每小时,最大升限为9300米,最大航程4200千米。尽管这些数据并不算差,但由于设计上的诸多缺陷,YFM-1未能在战斗机序列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开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